杨大知县却哈的笑了一声道:“殿下,微臣是故意要助长他们这股不正之风,就是让他们下次还有胆子动手打人。”

    朱标微微一怔,问道:“为何?”

    杨大知县脸上的笑意敛去,转而望着朱标说道:“因为,蛮夷畏威而不怀德,弱则卑服,强必盗寇。”

    “就比如臣这一次逼迫高丽使臣朴得欢签下《明高友好条约》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我大明强而高丽弱,所以朴得欢不得不签。”

    “可要是高丽强而我大明弱,想必受此屈辱的就该是臣或者是其他同僚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不要忘了,高丽当初可是做为胡元的仆从军祸害过中原的。”

    “微臣曾经一本描写唐时的话本,说是大唐时期的唐人从来都不会在乎什么胡人,再怎么有钱的胡人,也比不过一个长安城中的乞丐。”

    “微臣不胜向往,也愿意为之而努力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儿,杨大知县又幽幽的叹了一声道:“大明,从来就不应该是让蛮夷们喜欢的,而是自家百姓喜欢,蛮夷们害怕,让蛮夷们提及大明便要发自内心的惊惧。”

    随着杨大知县的话音落下,朱标也陷入了沉默当中。

    这样儿的大明么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真是孩子气。”

    在听完朱标的转述之后,朱皇帝不禁嘿的笑了一声,评价道:“他这是有些矫枉过正的意思。”

    朱标望着朱皇帝问道:“那怎么办?姐夫好像就认准这么个理儿了。”

    朱皇帝笑着摇了摇头,说道:“什么怎么办?就按他说的办——你记着,要想矫枉,就必须得过正,不过正无以矫枉。”

    “先有五胡乱华时的两脚羊,后有胡元南侵之后的四等人,两次险些打断我汉人脊梁,不下虎狼重药,这种附骨沉疴又岂是轻易能去除的?”

    “咱说他孩子气,不是说他做的不对,而是他太心急了些。”

    “眼下胡元未灭,大明不宜锋芒太盛,该韬光养晦的时候还是要学会韬光养晦才对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儿,朱皇帝又伸手捏了捏朱标的肩膀,哈哈大笑一声道:“你老子这一代是开拓的一代,也是与民休养生息、韬光养晦的一代,等到了你这一代,才是该锋芒必露的时候。”

    “到时候哪个蛮夷不听话,你就放心大胆的绝其苗裔,毁其贡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