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草坊>灵异科幻>唐朝工科生 > 第九十四章 基调
    “难怪能在德州有恁多田亩种棉。”

    马周微微点头,但又问了一句薛大鼎,“此人在河北江湖中,颇有名声?”

    “算是比较考前的,德州的镖客出去,多有报‘德州关老五’的名头。在江湖中,还算好用。便是到范阳,也是认的。”

    “噢?”

    有些讶异的马周眉头微皱,原本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经验,河北刀客的存在感应该在大唐开国二十年之后就会趋于消亡。只是毫无疑问的,社会的经济活动,需要他们这些民间武装力量。

    便是现在的辽东,随处可见抱剑持刀操持奇怪口音的外乡人。这些人,大多都来自河北、山东、江淮等地。收入比一般人高得多,武力值也是如此。可朝廷在辽东,有时候还会招募一些“勇士”“民壮”,用以维持治安。

    对付高句丽余孽,总不能一直用牛刀狂捅,正规军跟菜鸡打久了,也会废。

    马周思量了一会儿,用询问的语气问薛大鼎:“对关老五,是招是抚?”

    “各有利弊啊。”

    一声感慨,道出了薛大鼎的复杂心态。

    沧州是在他手上兴旺发达的,固然背地里的勾当多不胜数,但外人看来,他薛大鼎就是有“经济之才”,否则怎么会调他去中央?

    想郑穗本,不也是在马周麾下混饭?当然郑穗本现在境界高了,暂时不出仕,“以待天下有变”时候,再跳出来,当然什么时候“变”,郑穗本也没谱。不过他和薛大鼎不同,他郑氏有女郎在狗窝里,就算不做官,日子也不会比朝廷大员差多少。

    “陛下在侧,还是镇杀了好。”

    在马周下首的诸多幕僚,有人开口如此说道。

    道理是对的,但马周不可能现在就做出决断,毕竟德州的事情,不是杀一通就了账拉倒。到时候继续按照现在的政策方针,去抽棉赋,去强行用官方定价“掠夺”棉花利润,没有关老五,也会有马老五。

    “杀肯定是要杀的,但……只诛首恶。”

    薛大鼎小心地提了个意见,马周依然是思索的模样,但微微点头,显然认可了一个观点。

    那就是杀。

    不杀人就去安抚,毫无意义,只会让人“得寸进尺”。

    但马周也很清楚,安抚靠嘴炮是无用的,得有实利。让渡一部分“利润”出去,河北那些个观望的“刀客”棉农,才会继续老老实实地种地,而不是钉耙换了枪棒,锄头换了横刀。

    “羽林军已经到了河南?”

    “到了,就在河南,随时都可以奉命进入德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