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草坊>竞技网游>古通今,我在古代开超市 > 第一百六十七章 种番薯
    现在,夏暖暖每天都在村镇和石家庄庄之间奔波,最先修好的是通往村口的路。

    按照大庆初期的均田令规定: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可分八十亩口分田、二十亩永业田;老男、残疾者分四十亩口分田,寡妻妾分三十亩口分田;

    若是户主,则额外再分二十亩永业田、三十亩口分田。

    普通百姓之外,杂户受田与百姓相同,工商业者和官户减半,道士和尚三十亩,尼姑女冠二十亩。而一般妇女、部曲、奴婢则无田可分。

    然而,实际分配时,宽乡地广人稀容易拿到足额田地,窄乡却因地少人多难以满足标准。

    可是那一带正是窄乡,大多是半荒的盐碱地,属于退海形成的盐碱平原。

    以当时的技术水平,这种含盐量高、土壤板结的土地几乎无法耕种,作物难以吸收养分,甚至会因“生理干旱”枯萎。因此,这些永业田基本形同虚设,也正因如此才轮到她分到。

    但夏暖暖毫不在意,她心中有千年文明的底气,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!回去后,她打算查阅资料,向农业专家请教。

    村长带她看过那些盐碱荒地后,忧心忡忡地说:“其实你办个渔户也行,我们村里凑一凑,帮你交税就行。

    可你现在选了农户,这盐碱地根本种不出东西,也就那十亩口分田能有点收成。可每年的租庸调可不少啊,村里也帮不上忙。要是种不出东西,你这不是坐吃山空吗?”

    夏暖暖自信满满地回答:“村长,您放心,别人种不出来,我可以!”

    村长看着她一脸笃定的样子,嘴角抽动了一下,心想:这丫头怎么把种田当念书了?唉,等她尝到颗粒无收的苦头就知道了,不过,她家境殷实,折腾一阵子也无妨,就随她去吧。

    事实上,夏暖暖确实没什么好担心的。就算她种田失败,她还可以靠现代技术“偷渡”物资过来,或者轻松用胡椒换钱。在大庆,她可谓立于不败之地。

    大庆初吏治还算清明,田赋较轻,按四十税一的比例征收。农户每年需上交口分田的“租”,即两石粟,大约相当于两百斤谷子。

    夏暖暖虽然分到的口分田不够多,但租税还是要足额缴纳。不过这点谷子对她来说,不过是九牛一毛,完全不在话下。

    至于徭役,这是百姓对国家的义务劳动,通常每年需要服役二十天。如果遇到有闰月的年份,则再多两天。

    但因为夏暖暖是女户主,可以不用亲自服徭役,只需折成钱交纳即可。具体来说,每天需交三尺绢或三尺七寸五分布,交满二十天就行。

    这种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“输庸代役”。对于能够穿越时空的夏暖暖而言,这不过是小事一桩。

    还有“调”,这是要求每家妇女织布后上交一部分。国家分配的土地中,有些地方必须种植桑麻,以便每年缴纳二丈绢、三两绵,或者二丈五尺布、三斤麻。

    如果不种,就得花钱买。这对普通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,但对夏暖暖而言,这根本不是问题。

    其实,夏暖暖并不喜欢种麻。

    她心里盘算着,要在这里改种更有前景的东西!在大庆初期,丝绸和布料还是贵族才能用得起的奢侈品,而种植技术也尚未普及。但夏暖暖知道,这才是未来的趋势。